起初我只是一個慌亂而缺乏自信的女孩(Yes),但美國的遭遇告訴我:無論發(fā)生什么,都要勇敢去“踹”(Try),獨自在異鄉(xiāng)打拼除了“一往無前”(Go ahead)我別無選擇;面對生活中的磨礪和苦惱,我要盡量做到“不露聲色”(Poker face)。仰望蒼穹,我要大喝一聲:別人能做到的事情,我也能行(Me too)!
Yes
剛來美國時,我只在國內(nèi)上過三年初中英語,我的心理素質(zhì)比英語水平還差,每次和美國人說話,就緊張得什么詞都忘記了,只會一次次地說:“Yes,Yes?!?/FONT>
大多數(shù)美國人其實都知道這種情況,他們一般只是對我善意地笑笑,并不想拆穿我的尷尬。
但格林老師是個例外,他在第一堂課上就讓我下不來臺。
當格林先生問我叫什么名字,而我由于緊張又慣性地回答“Yes”時,格林先生的藍眼睛不知是驚訝還是憤怒,差點都變成綠色了:“什么,你說你的名字叫Yes?”
隨后他誠懇又毫不留情地對我說:“你剛來美國不久,沒有人因為你英語不好就看不起你,但如果你不管什么情況都一味回答‘Yes’,總有一天別人會誤解你而不愿意與你交朋友。請記住:如果沒聽懂,一定要問個清楚,而不能用‘Yes’作為自己的心理防線。情緒慌亂時,深吸口氣,困難便過去了?!?/FONT>
格林先生的批評滲進了我的潛意識里。此后,我不知不覺地改變了這種老愛說“Yes”的習慣。每當沒有聽懂而慌亂地想說“Yes”時,我的腦海中就不禁浮現(xiàn)出格林先生的那雙藍眼睛,這時我總會深吸口氣,誠懇地請對方重復一遍。感謝格林先生的及時提醒,四個月后,我的英語口語就足以應(yīng)付學業(yè)和日常生活了。
Try
我到美國留學感受到的第一個文化震撼,來自一個處處可見的英文單詞:Try。
剛開學時我就傻了眼:從小學到初中,我所上的課都是學校安排好的,該上什么課,你可以偷懶甚至逃課,卻從來不需要動腦筋去“選”??粗呛窈褚晦x修課介紹,頓時感覺自己像陷進了汪洋大海。硬著頭皮去問輔導秘書,笑顏后面遞過來這樣一句話:“Just try it!(只管去試)”厚著臉皮再去問各科老師,仍舊是“Just try it”!問身邊的同學,回答的仍舊是那句:“你自己去try吧!”
沒辦法,只好去try。開學頭一周,我大著膽子亂try一氣,我把自己稍有興趣的課程都試聽了一節(jié),這樣大浪淘沙后,還真選出了自己感興趣的課程。
等到課程真正展開,我才發(fā)現(xiàn)那些試聽時很誘人的課程其實很難對付。每學完一個章節(jié),指導教師就要你“提出自己的見解”。幾次照本宣科或東拼西湊都被中途打斷,“用你自己的思想說話!”有時甚至要求:“拿出你自己的體系!”――天!“思想”、“體系”此等“偉岸”的字眼,豈是我輩之流可以“僭越”的?語無倫次之間,聽到的還是這句話:“Just try it!”我忽然發(fā)覺,自己從來就沒有養(yǎng)成過真正意義上的“思考”習慣。
好不容易熬到了期末考試。令我目瞪口呆的是:三個小時的考試竟然發(fā)下一大疊如雜志般厚的試卷,全是涂圈由電腦算分的選擇題。試卷上赫然映入眼簾的是這樣一行說明文字:“碰到不懂的題目千萬不要留下空白,只管試著劃上你的圈圈――“Just try it!”
“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背靠大樹好乘涼”……小時候,關(guān)于“靠”的金玉良言,可謂汗牛充棟。當我拳打腳“踹”(try)出了異國求學的第一步后,我算是明白了一個道理:以后,我再不能靠父母靠親友了―一切都得靠自己去“try”!
Go ahead
每天我都乘校車上學。第一次乘校車時,和藹的司機阿姨告訴我可以自由尋找座位。我見一個墨西哥男生旁邊的位置空著,便問他這個座位我能不能坐。那嘴唇上長著一圈絨毛的男生笑嘻嘻地看著我,卻給出了這樣干脆的回答:“Go ahead!(一直往前走)”
我心想這個人怎么這么不禮貌呢。只好硬著頭皮繼續(xù)往后走。這時我看見倒數(shù)第三排一個墨西哥女孩旁邊的位置空著,我問她我能坐在她身邊嗎?女孩撲閃著水靈靈的大眼睛,笑出了橫七豎八的牙齒:“Go ahead!”
我只好坐在最后一排到了學校。課間休息時,我抱怨地問一個美國同學,是不是墨西哥人對中國人不太友好?
這位美國同學聽了我的一番抱怨后,竟然笑出了眼淚。原來,我對“Go ahead”的涵義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它的另一個意思恰恰是英語口語中很禮貌的回答:“請坐吧?!?/FONT>
如今我坐巴士,如果有人向我詢問座位,我也會熱情而干脆地對他 (她)說:“Go ahead!”
Poker face
語文課上,老師教我一個新詞“Pokerface”。為了加深印象和直觀性,他還專門帶我們?nèi)ヒ粋€紙牌俱樂部,讓我們看看那些聚精會神玩牌的老人們。老師示意我們留意老人玩牌時絲毫不顯山露水的面部表情,他說這就叫做“撲克臉”:不論手上是好牌還是壞牌,都不會在臉上流露出任何情緒。于是我記住了這個很有意思的英語詞,而且自以為記得很牢。
過了幾天,我又想起這個詞語,于是悄悄指著一位正在圖書館里讀書的年輕人對我的語文老師說:“看,那就是一張Porker face!”
老師聽罷直愣愣地看著我沒有說話。我以為他忘記曾教我的那個新詞了,于是又重復了一遍,還畫了一張撲克牌提醒他。老師終于明白過來,他一臉鄭重地告訴我,我犯了一個很可笑很不禮貌的錯誤,原來我把Poker(撲克)錯記成 Porker(肥豬肉)了,這下子意思全變了,我剛才說的其實是――“看,那就是一張肥豬臉!”
Me too
美國人喜歡直接地表達自己的情感,每當他們喜歡一個人時,會坦率地告訴對方“I love you”或“I like you”。一年圣誕節(jié),我和同學合伙排演了一個舞蹈在學校的晚會上表演,最后居然獲得了第一名。在校長宣布獲獎名單時,我和同學擁抱在一起,流出了激動的淚水?,旣愡吥ㄑ蹨I邊告訴我:“你跳得太棒了,I love you!”我非常真誠地回了一句:“Me too?!?/FONT>
瑪麗先是愣了一下,然后不自然地笑了笑。
后來我又遇到過很多人對我說“I love you”或“I like you”。其中有語文老師,有關(guān)系親密的姐妹,有和藹的校車司機,而每次我都照例真誠地回一句“Me too”。時間長了,大家似乎也就習以為常了。
一次我代表學校參加緬因州中學生數(shù)學競賽,得了二等獎。數(shù)學老師麗莎高興地對我說:“You are so clever,I like you very much?!?你太聰明了。我非常喜歡你。)我習慣性地回答:“Me too”。麗莎愣了半晌,然后大笑起來。在她哈哈的笑聲里我才突然反應(yīng)過來,原來自己這么長時間以來一直在犯著一個多么可笑的錯誤:每一次當別人對我說“我愛你”的時候,我回答他們的竟然是――“我也愛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