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 中國網(wǎng)記者 天舒
越來越多的家長問這個問題:孩子什么時候出國最好?是不是越早越好?在和盛靜遠采訪的過程中,我意識到父母對孩子獨立自主個性的培養(yǎng)有多么重要。
靜遠的英文名是Linda,她去年來到英國讀中學時,剛滿18歲。從報考雅思考試,到尋找英國的學校,從準備各種出國資料,到最后獲得簽證,這一系列程序都由她一個人聯(lián)絡辦理。
在今天的中國,這樣獨立的90后并不多見。靜遠說,這和父母從小對她有意識的培養(yǎng)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
Linda:我在國內(nèi)不是寄宿生,是普通高中的走讀生。但是我很小的時候,父母出差就會留下我一個人,有時候他們要走一個禮拜,所以平時料理生活對我來說不是問題。
另外畢竟父母的英語沒有自己好,所以在申請學校時跟外國人溝通還是需要自己去做。到了國外所有的事情也都要自己做。
天舒:有關家長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這個問題,你從一個孩子的角度來看,覺得家長應該怎樣做?
Linda:我非常感謝我的父母,從我小時候開始我的父母就不過分約束我。很多父母都做不到不去管孩子,像我小學一二年級就開始玩電腦游戲,可能是因為很小就開始玩,所以到了初中我就覺得電腦游戲沒什么意思了,到了高中我就完全不想玩,打開電腦都是學習和工作上的事情要做。
但這種方法也是很有風險的。讓孩子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壞,首先家長就要做一個榜樣。很多家長都覺得只有用教育的方式才能培養(yǎng)孩子,但我覺得不是這樣,很多時候潛移默化是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
比如我媽媽每天早上都去跑步,我自己很懶,很不喜歡跑步。但我到了英國后逐漸喜歡上了跑步,現(xiàn)在我基本每個禮拜都去跑兩三次,我覺得這對我的身心很有幫助。而且我爸爸媽媽的品行都非常好,生活態(tài)度都很積極,這對我的影響也很深遠。
另外很多事家長都應該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嘗試,雖然有風險,但如果孩子逐漸了解到什么是真正有意義的事情,了解到時間是寶貴的,青春是需要珍惜的,這對一個人的未來影響特別大。
比如出國以后,家長是沒有辦法管孩子的,一切都要靠孩子自己的認識提高才能對自己進行約束。那么如果小時候就能放手什么都讓小孩自己嘗試一下,讓孩子從失敗中了解到什么是真正的有用的東西,這樣對他們的一生都特別有幫助。
天舒:我知道你在學校致力于中國文化的推廣。最初的想法是什么?
Linda:最初的想法是在圣誕假期時我覺得很無聊,讀書之余我就想做點事情。我覺得我們不但可以做點事情而且還能培養(yǎng)自己的能力。
其實到英國來留學,上學,去圖書館看書或者在家里學習都不是很難的事情,最難的事情是融入當?shù)厝说纳?,和當?shù)厝私佑|聊天。一般來說這樣的機會很少,我為了能夠多找一點機會和當?shù)厣鐣佑|,當時就想到了建立一個學生社團,傳播中國文化, 后來又延伸到了做雜志的想法。
做雜志需要經(jīng)費,我們就討論想做一些類似賣餃子的活動,這樣在學校里用一種食物的方式來傳播中國文化,告訴大家中國年是如何過的,就這樣一個計劃就漸漸浮出水面了。
剛開始倡導這個想法的人只有我和另一個女生,兩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我們學校有大概一百多個中國學生,這樣我們就想建立一個學生社團,邀請英國和中國學生一起加入,大家一起出謀劃策組織活動,這樣既豐富了我們的課余生活又可以有更多跟當?shù)厝私涣鞯臋C會。
我們創(chuàng)立的社團叫China Link。社團建立后,很多人給出很多好點子,大家都想著怎么能把雜志辦好,怎么能吸引更多的人,怎么能不卑不亢地體現(xiàn)出現(xiàn)代中國學生的風貌,就這樣我們在學校舉辦了一周的中國春節(jié)活動。
天舒:什么內(nèi)容呢?
Linda:比如包餃子,還有中國女孩穿旗袍拿著宣傳冊,在學生中間宣傳中國的習俗。我們還在圖書館開辟了一個角落,專門把英國介紹中國的書放在里面,還播放中國的音樂。
天舒:什么類型的音樂?
Linda:各種各樣的,鄧麗君的歌啊,還有很有過年氣氛的音樂。我們在學校的Main reception 放了一個展臺,專門在中國春節(jié)活動中播放中國的音樂。
天舒:你覺得這些音樂能反映你們的文化品位嗎?
Linda:我覺得文化品位是很不同的,之前在國內(nèi)很多人都喜歡周杰倫、SHE,但是到了國外大家就會偏向很多中國特色特別濃的音樂,像鄧麗君的音樂就是被廣泛認可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音樂。所以我們就決定放這樣的音樂。而且因為是中國年,對于年輕人來說也是一樣,在這樣的特殊日子里,所有人都更喜歡傳統(tǒng)的東西。
天舒:你們雜志的內(nèi)容都是英文的嗎?
Linda:全部都是英文的,因為主要是給英國人看的。
天舒:那么內(nèi)容主要都是什么呢?
Linda:內(nèi)容70%都是我們原創(chuàng)的,我們同學自己寫的,中國同學也好英國同學也好,都寫了很多平時對中英文化的見聞的紀錄,雖然都很零碎很生活化,但是都是最最真實的。
平時很多社團的很多英國學生都會幫中國學生的文章做語法檢查,當他們在讀這些文章的時候都會覺得很有意思,原來他們的生活對我們來說是這樣的。而我們這些中國學生在看到英國學生寫的關于中國的文章時也覺得是很有意思,會存在很多誤區(qū)和錯誤印象,把兩方面的觀點都放在一起的時候就覺得非常的生活化。
我們還設計了一些比較大的內(nèi)容,比如轉載了一些英國媒體對中國的文化或者中英交流的評論,各種輿論都大有不同,我們挑選出很多評論讓讀者自己去評判。這樣在這本雜志里就構成了一個很立體化的文化交流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