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老伴赴德探親,預先安排的重要節(jié)目之一,就是到南方去看望親家母。親家公是著名的慕尼黑交響樂團的第一小提琴手,早已去世。親家母原為一家機械公司的部門負責人,退休后單身一人住在慕尼黑東南的一個小鎮(zhèn)上。現(xiàn)年76歲。7月27日,女兒、女婿和我們一行四人,從西北部住地出發(fā),沿萊茵河驅(qū)車南下,行程670公里,于傍晚時到達親家母家。
一按門鈴,親家母開了門。她個子不大,也不像多數(shù)德國老太太那么胖。她同兒子、兒媳婦(我們的女婿、女兒)問好、擁抱后,女兒就把老伴和我介紹給她,老伴同她握手,說過“Guten Abent”(晚上好)以后,不料她又張開雙臂,要舉行擁抱禮,這一著女兒事先沒有跟我們說,老伴思想沒準備,滿臉尷尬地遲疑了幾鈔鐘,勉強地同她擁抱了一下。我走在最后,思想已有準備,便及時調(diào)整情緒,學著電影上的樣子,大大方方地跟她擁抱了,還在她后背上拍了兩下。
親家母住的是兩層樓房,樓上四個臥室,外加浴室、衛(wèi)生間。樓下客廳、餐廳、廚房、浴室、衛(wèi)生間,外加儲藏室,車庫在大門外,十分寬敞。室內(nèi)房間、過道全部鋪了地毯。親家母把我們兩對夫妻安頓在樓上兩個房間里。我們的房間中央還加了一塊花地毯,席夢思大床,美麗的吊燈、壁燈、臺燈透出柔和的燈光,精致實用的家具一應俱全,窗明幾凈,茶幾上還擺了一盤時新水果。我們擔心,假如她到中國回訪,我們家那舊“寒窯”怎麼拿得出手……。(2004年注:現(xiàn)在我們已換了新房,135平米,勉強說得過去了。)
洗漱過后,下樓吃晚飯。因為是夏天,我們就坐在客廳外的陽臺里用餐。陽臺朝南,很大,約有三十平米,外面是一片大草坪。草坪足有兩個籃球場面積,四周圍以密密的灌木,中間還有花圃、蘋果樹、櫻桃樹以及秋千架等運動設備。
親家母把所有好吃的東西都拿出來了:面包有四五種,香腸、火腿、火雞肉、蔬菜色拉,還有各式瓶裝的甜、咸、酸、辣等佐料,還有紅、白葡萄酒,黃、黑啤酒,在長餐桌上擺了一大溜。親家母頻頻勸食勸飲,我們也禮貌地各樣嘗一點,雖然不大對口胃,許多都是勉強應付,但居然也把肚子塞得飽飽的。
在閑談中,親家母得知我們在家時,每天早上都吃雞蛋、牛奶、蜂蜜,所以第二天一清早她就開車到附近農(nóng)家,買來新鮮牛奶和散養(yǎng)雞(我們中國人叫做草雞、柴雞或本雞)下的蛋――平時她只在鎮(zhèn)上商店購買,我們聽了很感動,連連道謝。但在吃雞蛋時又鬧了一點尷尬:親家母把白煮的雞蛋盛在一只小面包籃中,用干毛巾蓋著,同時每人面前放一只酒杯樣的瓷器,我像在國內(nèi)那樣,拿起雞蛋在桌上一磕,剝殼就吃,女婿看到,連說:“nein,nein”(不,不),于是做示范給我們看:用刀子在雞蛋小頭一敲,扳下三分之一拿在手里,把三分之二放在那酒杯樣的瓷器(名叫“蛋托”)里,灑上胡椒細鹽,然后用小勺子挖著吃。我心里暗自贊嘆:真夠講究的!親家母把我們視為上賓,杯盤等餐具競換了三次,一次一種花色。
我們來德前,在北京買了二塊臺布,四個繡花的沙發(fā)墊套子,作為給親家母的見面禮,到女兒家又加了包裝,用彩紙包好,彩帶扎上,瞅個機會就拿了出來,捧給親家母,心里老犯嘀咕:“這禮物是否太輕了?人家可能看不上眼哩!”親家母接過禮物,按照西方習慣,馬上打開來看,一邊看一邊不停地贊賞:“哦,這臺布真好,顏色同我家家俱很協(xié)調(diào)――哦,這套子繡的真好看……”我們便在一旁解釋:“這是龍,這是鳳。”她說:“龍我知道,就是恐龍,代表皇帝,鳳?”我們說:“鳳就是古代的孔雀,代表皇后。龍鳳呈祥,就是祝賀你走好運!”她連連點頭說謝謝。我們也不知她是真喜歡,還是出于禮貌,但第二天早上,她真的把臺布在客廳鋪上了,我們感到很高興。
茶余飯后,我們便由女兒當翻譯,同親家母拉起家常,她說,她家過去很苦,公公和婆婆在二戰(zhàn)期間被英美飛機炸死了,戰(zhàn)后幾年連飯都沒得吃,大兒子活活餓死了。只是到了五十年代以后,國家多年不打仗,生活才好起來。我說,你現(xiàn)在生活很好,在德國可算上等吧?她說不,只能算中等,我現(xiàn)在僅靠養(yǎng)老金生活,別無其他收入。我說,你的家產(chǎn)不少呀,僅這塊地皮可能就有1500平米,房子面積至少有200平米吧?她驚異地說你猜得真準,房子200平米,地皮是1580平米。女兒告訴她,我是當記者出身的,善于觀察。她問,你還觀察到了什么?我說,你比我們年長九歲,但身體比我們結(jié)實,又愛體育鍛煉,還常開汽車,我觀察到,你一定能健康長壽,活過100歲!她高興地笑起來,說但愿如此。
女兒告訴我們,親家公去世后,親家母曾向兒子提出,一個人住這些房子太大,想把它賣掉,錢分一半給兒子,自己住到養(yǎng)老院去。兒子不同意,她反而十分高興――其實她是試探兒子的。
她對我們說,你們中國的老年人真幸福,子女都很孝順。我說傳統(tǒng)是這樣,但時代不同了,現(xiàn)在也有少數(shù)子女不孝,反而要刮父母的。
看來,不論是中國人、外國人,人性、人情都是一樣的、相通的,不同的只是某些風俗習慣,正所謂“大同小異”。
告辭的時候,我們再一次對親家母的款待表示感謝。她則說,你們是我遇到的最謙虛最有禮貌的客人。我說,我們會想念你的,希望你在適當?shù)臅r候到中國去玩玩,她連連點頭說好。我們很自然地熱情擁抱,戀戀不舍地說著“Aufwiedersehen, Aufwiedersehen!”(再見,再見!)